為民辦實事 | 食得安全 吃得放心
為民辦實事項目
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
完成情況
● 全市綠色防控面積515.17萬畝次、統防統治284.01萬畝次;共查處各類違法案件3148起,罰款937.09萬元;抽樣檢測主要食品20.83萬件,抽檢總體合率99.67%。
● 全市已新增無公害農產品18個,綠色食品139個,桐江鱸魚、福安巨峰葡萄等14個產品獲準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已完成19家省級“明廚亮灶”示范單位創建驗收;已選定42家小作坊作為第三批市級小作坊示范點。
● 2022年,全市食品生產經營環節“一品一碼”追溯管理平臺已注冊主體7476家,注冊率為100%,累計新增錄入數據總量9226多萬條。
檢查團餐食品安全
3月15日,市市場監管局開展假冒偽劣產品銷毀活動,共銷毀劣質茶葉950公斤,進一步筑牢我市食安防線。推行“明廚亮灶”工程,打造放心廚房;將大黃魚收購企業納入“一品一碼”管理,在農貿市場繼續推進“一證通”試點;建立聯動機制督促食品安全責任落實……
食品工作,含農產品種養殖、水產品養殖、食品上餐桌等環節,涉及面廣,牽一發而動全身,直接關系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2022年以來,我市不斷推出新舉措,加大對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在食品生產環節,對2079家食品生產企業和小作坊開展監督檢查,發現風險隱患320個,已全部完成處置。同時,創建42家小作坊為第三批市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示范點,確定古田縣紅曲集中加工區、福安市上白石財洪機面集中加工區為市級小作坊集中加工區培育建設試點單位;制定出臺霞浦海參生產行為規范文件。在食品流通環節,摸排轄區食品流通主體戶數25685個,發現10類風險問題331個,已全部整改到位。在餐飲環節,檢查大型企業食堂、大型餐飲企業、敬養老院食堂、學校幼兒園食堂等餐飲服務單位22944戶次,發現風險問題2120個,已全部處置到位。在食品生產經營環節,“一品一碼”追溯管理平臺注冊主體7490家、主體注冊率100%,累計新增錄入數據總量7584.88萬條,比2021年增長30%。
隨著城市發展,網絡訂餐成為我市居民新興就餐方式。為推動食品安全“看得見”,我市持續開展“明廚亮灶”建設,花大力氣破解網絡餐飲“臟亂差”頑疾。2022年7月,市市場監管局對我市商圈“網紅”店啟動建立“互聯網+N”機制,每月對銷量靠前主體“網紅店”開展為期一周的突擊檢查。
“‘互聯網+’,即在網絡餐飲店推行‘互聯網+明廚亮灶’;‘N’,即實施綜合行政約談、突擊檢查、典型曝光等監管措施。去年,通過專項整治工作督導、異地交叉互查等方式,約談網絡餐飲服務第三方平臺127戶次,檢查第三方平臺和入網提供者4131戶次,督促第三方平臺‘下線’違法違規網店225戶,發現問題線索825條,均已辦結?!笔惺袌霰O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我市創建19家省級“明廚亮灶”示范單位,累計實施“明廚亮灶”餐飲服務單位12388家,占全市餐飲服務單位持證總數的71.69%,全市學校食堂百分百實施“明廚亮灶”,其中“互聯網+明廚亮灶”占學校食堂總數99.27%。
目前,我市在萬達金街、聯信財富廣場、德潤尚街等外賣集中銷售街區已啟動相關試點工作,消費者可實時在訂餐平臺上看到網絡餐飲食品加工制作過程。
長效監管下,2022年,我市食品安全總體形勢持續穩定向好,沒有發生任何級別食品安全事故,守住了食品安全底線。市市場監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局將以開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為契機,繼續扎實推進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守護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來源:閩東日報記者 余根坤 通訊員 蘭宇洋 文/圖
編輯:陳娥
審核:劉寧芬 周邦在
責任編輯:陳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