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br id="ymiae"><nav id="ymiae"></nav></wbr>
    <input id="ymiae"></input>
  • 首頁 縣市頻道 屏南新聞

    屏南:人才引領驅動 鄉村振興破題加速

    2023-03-13 10:37 來源:全景屏南

    組織開展老屋修繕、舉辦直播帶貨培訓、深入田間開展農業技術指導……春回地暖,萬象更新,福建省屏南縣處處一派繁忙景象,一個個有著不同知識背景、各具專業特長的屏南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正積極投身服務鄉村的火熱實踐。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去年以來,屏南縣改變傳統引才用才模式,探索實踐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制度,打破部門、行業、體制等壁壘,突破地域、身份、專業等界限,在精準分析鄉村發展需求及人才隊伍現狀的基礎上,面向社會各界發布招募令,精選特聘了一批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

    如今,來自省內外的專家學者、高校教師、文創藝術家、電商主播、返鄉能人、農村致富能手等各領域60余名特聘指導員,正在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上,揮灑著他們的聰明才智……

    創新性發展  “新理念”激發“新動能”

    慵懶的午后,走進一間精致的咖啡屋,點上一杯香醇的熱咖啡,在透明的落地窗前擇一處而坐,靜看窗外溪水潺潺,聆聽幽林鳥語陣陣……這種現代而又古樸的屏南鄉村生活吸引了全國各地游客紛紛前來體驗。

    屏南是位于福建東北部的山區縣,曾因交通閉塞、產業薄弱,導致人口一度外流、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因此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屏南屏南,又貧又難。面對世世代代屏南人無法逾越的“層巒疊嶂”,如何擺脫“又貧又難”的困境,在鄉村振興道路上實現跨越趕超?實行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制度,正是他們在這條路上的有益探索。

    讓鄉村振興插上“智庫”翅膀。以“三農”專家溫鐵軍、西南大學教授潘家恩為代表的特聘指導員隊伍挑起了屏南鄉村振興“參謀長”的擔子,對鄉村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與發展思考,為鄉村振興“路要往哪走、勁要往哪使”明思路、指方向。他們立足屏南獨特的氣候優勢和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積極探索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策劃生成“屏南800”生態公共品牌,推動實施農村“三變”改革,啟動全國首個“云村民”計劃,開發鄉村“暗夜經濟”,以新理念催生新業態、以新業態助力產業新發展,有效喚醒了農村沉睡的資源資產,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強勁動能。

    走好生態路,既要有思路,還要靠“造勢”。特聘指導員們通過鏡頭,用攝影語言描繪美麗屏南,講好屏南人文故事,采取舉辦攝影作品展、運營新媒體矩陣等方式,大力向外宣傳推介屏南的歷史人文和自然山水,不斷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推動駐點鄉村入選影視外景拍攝基地、與中國攝影報達成戰略合作……讓鄉村既有“流量”又有“留量”。

    屏南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陳志清開展學生研學

    特聘指導員們還積極參與規劃文創片區和鄉村精品文創旅游線路,策劃舉辦啤酒節、萬物集市、咖啡制作體驗等活動,讓文化創意融入鄉村發展和大眾生活,將“空心村”打造成“藝術村”,成為各地游客競相前來的“網紅打卡點”。2022年,屏南縣文創農產品銷售額達1.2億元,鄉村旅游綜合創收28億元,龍潭文創旅游減貧入選文旅部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案例。

    全鏈條升級  “土特產”變成“金招牌”

    陽春二月,萬物復蘇,漫山遍野的李花競相綻放,一團團一簇簇綴滿枝頭,猶如皚皚白雪,游客三五成群徜徉于花海,或賞花拍照、或席地而坐、或追逐嬉戲,場景美不勝收。隨著天氣回暖,屏南縣王林村6000多畝芙蓉李迎來了盛花期。

    “我們王林村生產的李子個大色艷、酸甜適度、品質極佳,過去受限于經營分散、銷售渠道窄等因素,大部分農戶的李子都是低價批發給小商販,一年忙碌到頭也賺不了幾個錢?!碧仄钢笇T、屏南縣大棠李子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黃眉珠吁噓說道。而今,她已帶領村民創建了“大棠李”品牌商標、打開了市場銷路,避免了區域內耗,將芙蓉李真正變成村民的“致富果”。

    鄉村振興要提質增效,產業必須加快轉型升級。特聘指導員們依托縣域農業農村特色資源,緊盯產業鏈薄弱環節,結合各自特長積極變身“新農人”、農技師、網絡主播,通過創辦合作社、開展農技指導、直播帶貨等方式,著力做好“種植、加工、銷售”三篇文章,助力小農戶融入大產業、對接大市場,推動傳統農產業規范化、規?;?、品牌化,有效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甘棠芙蓉李產業基地、長橋食用菌產業集群、南灣百畝梯田、棠口千畝花卉產業園、仕洋萬畝高山蔬菜基地……在特聘指導員的助力下,一個個特色產業迭代升級、生機勃勃,越來越多的綠色生態“土特產”正走向全國各地、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屏南的“金招牌”。

    特聘指導員還積極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推動鄉村旅游度假、生態養生、休閑農業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了白玉不耕農場、南灣稻田攝影、四坪研學體驗等“農文旅”新業態,把產業鏈延伸環節更多留在農村、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帶動村集體和村民“雙增收”。

    2022年,屏南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30.51億元,農產品電商直播銷售額超8.69億元,特聘指導員駐點村集體經濟平均收入突破35萬元,屏南鄉村振興反響度躋身全省第五。

    多方位治理  “古村落”展現“新風采”

    清晨,陽光透過窗棱斜斜地灑進教室,課桌上擺放著五顏六色的畫筆,學生們坐在課桌前時而涂涂抹抹,時而抬頭構思,時而與老師互動……這是由特聘指導員、閩江學院社工系講師陳兆漫組織開設的美術興趣課堂,也是代溪鎮留守兒童們周末最愛的活動之一。

    “自擔任特聘指導員以來,我們通過鏈接學院資源,已組織開展‘興趣周末班’‘信來心往’‘暑期夏令營’等活動116余場,為屏南留守兒童提供課業輔導、素質拓展、心理健康、親情代償性陪伴等服務1400余人次?!标愓茁榻B道。

    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基石。針對鄉村治理過程存在的文化教育資源供給不足、農民素質不高等“軟件”問題,特聘指導員們積極鏈接高校院所、社會組織、企業團隊、行業協會等單位資源,組織開展“留守兒童福蕾計劃”“家庭教育巾幗孺子實踐”等一系列志愿服務,策劃舉辦鄉村音樂會、 鄉野藝校美育課堂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推動鄉村文化供給從單一化逐步轉變為精細化、優質化、多樣化,促進村民素質不斷提高,文明鄉風蔚然興起。

    屏南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毛華磊在前汾溪村開展鄉村美育

    同時,特聘指導員們堅持“軟硬”并舉、“內外”兼修,積極指導實施鄉村老屋修繕改造、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示范點建設、“氣候康養福地”品牌打造等基礎設施項目,精心制定抓黨建促金牌旅游村建設具體措施,不斷完善“硬件”配備、加強“硬性”約束,助力解決環境治理“差一點”問題,保護以古建筑、古街巷及傳統景觀風貌為核心的資源本底,讓換上新顏的古村還能留住漸行漸遠的鄉愁。

    基層治理要常態長效,離不開法盾護航。特聘指導員們以“法官+半月談”普法宣傳為載體,深入鄉村開展以案釋法、風險預防、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等活動,全覆蓋培訓鄉鎮村“兩委”,有效提升村干部和群眾的法治意識,為推進鄉村振興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

    文治法治齊頭并進,鄉村治理碩果累累。2022年,屏南縣創建綠盈鄉村138個,龍潭、四坪、前汾溪3個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北墘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功以才成,業因才廣。特聘指導員隊伍為屏南打開鄉村振興新局面的同時,屏南也把“柴米油鹽”寫進了人才的服務文章,配套制定《激勵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十條措施》,為其量身送上集創業投融資、項目策劃運作、家屬就業就學等優惠政策于一體的“大禮包”,確保指導員們在屏南安心、安身、安業。

    來源:全景屏南

    編輯:林宇煌

    審核:劉寧芬 周邦在

    責任編輯:林宇煌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309374

    廣告聯系:0593-2831322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新聞熱線:0593-2876799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閩ICP備09016467號-17 網絡舉報監督專區

    被强开花苞的双胞胎美女 147大147大胆全婐艺术照
  • <wbr id="ymiae"><nav id="ymiae"></nav></wbr>
    <input id="ymiae"></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