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br id="ymiae"><nav id="ymiae"></nav></wbr>
    <input id="ymiae"></input>
  • 首頁 鄉村振興 脫貧攻堅 典型示范

    一村一品強“造血”

    ———柘榮縣楮坪鄉因村施策發展脫貧產業

    【背景】

    楮坪鄉位于柘榮縣西部,下轄15個建制村,“九山半水半分田”,群眾大多延續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產業優勢不強、經濟效益不高,增收致富比較困難。近年來,楮坪鄉依據各村地理條件差異和傳統產業優勢,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勢而為,推進“一村一品”產業建設,努力打造群眾穩定脫貧、增收致富的經濟產業支撐。全鄉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9861元提高到2016年的12205元,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219戶799人減少至79戶301人。

    【做法】

    1、精把脈,因村施策發展支柱產業。楮坪鄉地處高山丘陵,各村海拔、氣候環境差異較大,農業生產小而散,主導產業不突出,農業優勢不明顯,收入支撐不穩定。近年來,鄉黨委、政府把找準產業作為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選派扶貧工作小組對各村傳統優勢農業進行深入調研、精準把脈,按照“凸顯優勢特色、適度規模發展”的思路,在全鄉15個建制村研究選定了7項優勢農業項目作為扶貧產業支撐給予重點扶持,努力做到每個村打造一種特色支柱產業。如,依據社坪村(省級扶貧重點村)山地陡峭多砂壤土、氣候溫和濕潤的特點,引導發展道地中藥材“太子參”“覆盆子”等短平快農業項目,2017年戶均種植達3畝左右,畝產收入5000-6000元,8戶貧困戶戶均增收2.1萬元;又如,馬蹄巖村平均海拔210米,適宜種植“芙蓉李”并具一定種植歷史,所產李子具有個子大、甜度高、耐儲存等特征,群眾發展愿望強烈。2016年鄉、村兩級以補助種苗化肥方式,支持群眾發展230畝(其中2戶貧困戶各種植3畝),全村戶均種植面積達2畝,平均畝產值可達7000-8000元。目前,全鄉發展中藥材5個品種5000多畝、果蔬作物7個品種1200多畝、高優品種茶葉1950畝,各村均形成1-2個農業支柱產業。

    2、巧解難,突破瓶頸扶強優勢產業。資源環境和生產要素是制約楮坪鄉農業發展的兩大瓶頸,偏遠山區里的好產品卻難以轉變成好商品,賣出個好價錢。為此,鄉黨委、政府始終秉持“花小錢、辦大事”的理念,因地制宜緊扣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態勢,支持完善村級產業配套,精準打通關鍵瓶頸,促進產業更好發展,保障群眾穩定增收。如,少數民族村茶灣村,2015年全村種植朝天椒180畝,但由于地處交溪流域峽谷地帶特殊氣候環境,常多霧多雨,朝天椒盛產時期,因無法及時曬干,導致產品腐爛、霉變、敗色,品質品相不好,產后損失較大,嚴重影響群眾生產積極性。為解決實際困難,突破發展瓶頸,2016年鄉黨委、政府統籌協調項目資金45萬元,支持茶灣村建設朝天椒烘干廠房,購置烘干設備,并引進福盛辣椒醬加工企業對接干品訂單,徹底解決了產品曬干與銷售兩難問題,提高了農產品品質品相和農民生產積極性。2017年,茶灣村擴種朝天椒100畝,并帶動周邊4個村發展300多畝,按當前干品市場價15元/斤測算,平均畝產可達8000元以上,今年茶灣村78戶椒農(其中精準扶貧戶2戶),僅此項收入戶均增加2.8萬元左右。同時,村委會利用烘干廠房組織產品烘干加工,每擔干品收取100元費用,可實現村財收入10多萬元。

    3、善借力,合作帶動提升特色產業。楮坪鄉傳統農業生產長期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農民組織化和產品專業化程度低,抵御市場風險能力較弱,一定程度制約優勢特色農業的發展,影響農民穩定增收致富。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大力實施“企業+”“能人+”“品牌+”帶動農戶生產經營,做強做大優勢特色產業,保障農戶穩定持續增收。如,彭家山村傳統以茶立村,村內茶葉企業擁有“彭山翠芽”“源山野”等省名牌產品、省著名商標。鄉黨委、政府注重借牌發力,積極引導企業以流轉群眾拋荒茶園、吸納群眾茶園入股等模式,建立高標準生態茶園1100多畝,與周邊210戶茶農建立生態茶葉包銷定單,初步建成龍頭企業帶動發展的茶葉產業專業村;2016年,彭家山村群眾在茶產業項目中戶均收入達1萬多元。又如,洋坪村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培育形成蜜桃種植能人馬高宗并帶動全村發展蜜桃種植60多畝,水果產品得到客商贊賞、受到市場青睞。2015年,鄉、村兩級應勢利導,鼓勵種植大戶馬高宗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吸納村民30戶115人共同發展,提升產品競爭力,當年戶均增收1.2萬元。2016年秋,鄉里籌資支持合作社再次吸納村民14戶47人(其中貧困戶3戶12人),流轉土地150多畝規模發展蜜桃等水果,傾力打造以蜜桃為主的水果專業村,預計三年后該村水果收入將呈翻倍增長。

    4、重融合,以文促農培育旅游產業。楮坪境內生態資源得天獨厚,紅色文化、慈善文化、畬族文化底蘊豐厚,是國家級生態鄉鎮,發展鄉村旅游具有良好的基礎和比較優勢。鄉黨委、政府堅持“農旅文旅融合,發展三產經濟”的理念,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因地制宜打造環境優美、文韻鮮活、特色凸顯的觀光休閑旅游村落。如,仙嶺村以弘揚明代慈善家鄭宗遠精神為主線,建設慈善文化十大景觀,扶持群眾發展西瓜種植、蜜蜂養殖、農家美食等特色旅游產品,聯合市慈善總會成功舉辦慈善文化節,被授予了“省慈善文化教育基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稱號,帶動了以慈善文化為主題的休閑體驗旅游發展。又如,灣里村立足畬族文化資源優勢,鄉村籌集資金建設畬韻竹樓、文化廣場、特色古民居、畬族博物館等12個特色項目,同時采取“支部+企業+合作社”模式,開發藥用玫瑰、畬藥科普、茶事體驗、水果采摘等農業項目,通過電商平臺承接旅游預訂和農產品銷售,初步形成農文旅相結合的畬韻文化休閑旅游產業。湖頭村憑借地處城區延展地帶和自然生態資源良好的優勢,引進企業規劃建設旅游度假山莊及富氧戶外探險度假區項目,建立冬桃、多肉植物、油用牡丹等農業觀光基地,逐步打造休閑養生度假山莊。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全鄉月均接待休閑觀光游客2000多人次,直接帶動發展“農家樂”3家,形成特色旅游土特商品21種,年創休閑旅游經濟達200多萬元。

    【點評】

    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德工作期間提出“要有比較明確的脫貧手段,無論是種植、養殖,還是加工業都要推廣‘一村一品’,即每個村都要抓一種有特色的產品”。楮坪鄉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立足各村地理條件差異和傳統產業優劣,在“精準”上下足功夫,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遵循發展規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勢而為,通過各種有效手段,把傳統產業做優,把優勢產業做特,把特色產業做精,形成“一村一品”優勢特色產業,做到了村有產業支柱,戶有增收支撐,切實保障群眾持續增收致富。楮坪鄉“一村一品”造血式扶貧做法實在有效不蠻干、精準落地不乏力,為鄉村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提供了良好借鑒。

    責任編輯:晴天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寧德網簡介 版權聲明 聯系我們 加入我們

    寧德網 版權所有,未經寧德網書面特別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3512014001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號:1309374 閩ICP備08006857號

    廣告聯系:0593-2831322 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3-2876799

    新聞熱線:17759335807 舉報郵箱:ndwww@qq.com    寧德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寧德市新媒體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蕉城北路15號閩東日報社三樓

    被强开花苞的双胞胎美女 147大147大胆全婐艺术照
  • <wbr id="ymiae"><nav id="ymiae"></nav></wbr>
    <input id="ymiae"></input>